领航者|伊藤穰一 如何创造创造力?20200511(完整版)

Transcript of "Want to innovate? Become a "now-ist""

在2011年的三月十日, 我人在美国麻省剑桥的MIT媒体实验室, 见了许多教授、学生与员工, 我们想要知道 我是否是下一任主任的适合人选。

00:17 那天的半夜, 强度高达九级的地震 重创了邻近日本的太平洋沿岸, 我的妻子和家人当时都在日本。 当新闻开始涌入, 我感到非常恐慌。 我一边看著新闻快报, 一边听著政府 与东京电力公司 官方的记者会转播。 我知道某一个核电厂反应炉爆炸了, 而这些外洩的辐射云 正朝著我们 仅两百公里以外的家袭来, 转播单位全然没有提供 我们所希望得知的资讯。 我想知道反应炉的状况, 以及辐射外洩的程度。 我的家人是否身处危险之中?

01:00 所以我循著自己的直觉, 那是当时我认为我该做的: 上网搜寻。 我想知道是否有办法靠自己找到解答。 在网路上,我发现有许多人也和我一样, 想知道现在的情况, 我们这群人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团队, 我们自称为「安全人员」(Safecast) 我们决定要尝试去 测量辐射量 并把所得到的资料提供给社会大众。 因为很明显的政府 并没有想提供资讯给我们的意思。

01:26 三年之后, 我们有一千六百万笔的资料, 我们设计了自己的 盖革计数器 (测量辐射的仪器), 你自行下载那些设计, 然后连上系统。 我们有自行开发的APP显示 日本大部分地区 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辐射指数。 我们可以说是最全球成功的 由公民参与的自然科学计画之一, 我们也创造了 最大的辐射测量的公开资料库。

01:51 有趣的是, (鼓掌) 谢谢, 是我们一群外行人, 完全不懂自己在干嘛, 但能团结在一起, 做到那些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单位, 完全做不到的事情。 我认为这必须归功于 网路的力量。这不是侥倖, 也不是幸运,也不是因为个人, 因为一个灾难事件, 让我们连繫在一起没错, 但不一样的是因为有网路, 让我们有新的方法可以完成事情。 还有许多事情也正在发生, 我想谈一下 这些新的准则。

02:30 还记得网路发明之前的生活吗? (笑声) 我就称之 B. I. (网路元年前) 所以在 B.I. 时,生活很简单, 事物在欧式空间,遵循著牛顿定律, 非常好预测。 人们甚至尝试预测未来, 甚至经济学家也是。 但突然有了网路, 世界突然变得非常複杂、 非常低廉、非常快速。 而那些我们奉为圭臬的 牛顿定律, 只能解释日常的规则, 但在这个不可预测的世界中 我们发现, 大部分的人都在 用截然不同的定律准则在生活。 这就是我想讨论的。

03:15 在网路纪元之前,如果你记得的话, 当我们想要提供服务, 你必须提供硬体、 系统,和软体层, 可能得花上好几百万。 才能做的基本服务。 所以当要做任何事 都必须好几百万美元, 你会去读个工商管理硕士、 写个计画书、 从创投公司 或大公司找资金, 然后雇用设计师和工程师, 来制造产品。 这是网路纪元之前,B.I 的创业模型。 但有了网路之后, 创新的代价变低许多, 因为合作与分配的成本、 通讯的成本,以及摩尔定律, 让尝试新事物的代价 变得几乎是零了。 所以才会有谷歌、脸书、雅虎等公司, 由那些根本没按照规矩来的学生创立, 没人同意他们可以创新—— 不用任何人首肯,不需要别人讲解, 他们只是一股脑的做出东西来, 赚到一些钱, 然后从中摸索出商业经营的方法, 或许之后再雇用一些工商管理硕士。 所以网路的产生 让在软体服务的创新, 从以往由MBA主导的创业模式, 变成由设计师与工程师主导。 并把创新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学校宿舍到新创公司, 不需要大企业的介入。 那些无聊老旧的大企业,曾经拥有金钱, 能力和权力,现在不然。 我都知道这些网路公司的故事。 但同样的事情,这也发生在其他地方。 让我举个例子,

04:39 在媒体实验室,我们不只有做硬体, 我们从事各方面的研发。 我们做生物、硬体, 尼葛洛庞帝教授的名言所说 「不展示成果就死」, 这是相对于传统学术领域 的格言「不出版就死」。 他也常说,展示的成果 只需要成功一次即可。 因为我们做出的初始模型 可以激发那些大公司 进而影响这个世界,创造出 像Kindle电子阅读器和 乐高Mindstorms机器人等产品。 但今日,我们有能力 以非常低廉的成本创造出产品。 我想要改写这个格言, 而且这是正式的官方声明, 我要说:「不创造产品就死」。 你必须把东西做出来让这世界看到, 那才算数。 有时会是由大公司做出, 然后另一位讲者尼葛洛庞帝教授 就能讲讲卫星的事。 (掌声) 谢谢 但我们是可以靠自己达成的, 不需要靠大企业的帮助。

05:31 去年,我们送了一群学生去深圳 他们与当地的创业家 一起坐在工厂的地板 真是很棒的经验。 在那里, 有生产制造的仪器,

05:41 他们不是在做 初始模型或投影片简报, 他们在微调那些制造的器材, 直接在制造的器材上实现创新。 工厂由那些设计师操控, 设计师就在工厂之中。 所以你可以 走到小卖场, 马上看到完成的手机。 所以不像在硅谷Palo Alto的孩子, 忙著架设新的网站。 在深圳地孩子在制作新的手机, 他们研发新手机就像硅谷的孩子 造新网站一样。 所以在那手机的创新之蓬勃, 有如热带雨林。 他们就是制造手机, 到小卖场卖一些手机。 再看看别人的产品,调整, 再做一千多个,拿去卖。 这跟软体业不是很像吗? 这很像是一个很敏捷的软体开发模式, 测试,重新来过, 当你以为这只能适用于软体, 深圳的孩子已经将他应用在硬体了。 我实验室下一个研究人员,我希望 就是来自那些深圳的研发人员之一。

06:36 从刚刚的例子, 我们看到把研发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我们讨论3D列印等新技术, 那很棒,但这是Limor 她是我们最好的研究生之一, 她正站在一个三星泰科 自动电路板设计机 这玩意能在一小时内把2万3千的零组件 焊接到电路板上。 这是盒装的工厂, 以往需要满工厂的工人 用手工组装完成的工作, 她只需要这个位于纽约的小盒子, 就可轻易完成。 她不需要去到深圳, 就可以生产产品。 她只要买下这个盒子就可以生产, 所以生产、创新的成本、 制造初始模型的成本、分配、制造、硬体, 都变得非常低廉。 创新已经被推往这个新的境界, 学生与新创公司就可以自行制造。 这东西还很新,但一定会变成主流, 也会产生许多改变, 就像网路改变了软体业。

07:26 Sorona是杜邦发展出的一个程序, 使用基因工程改造的微生物, 将玉米转制成聚酯纤维, 这制程的效率比 化石燃料方法增进了30%, 且对环境更为友善。 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 创造出了许多 很好的崭新机会。 在化学、计算、记忆体上都有应用。 应用层面很广,很明显地在医学方面也是, 但或许我们也可以应用在生产 与制造方面。 可是问题是,Sorona的研发 投入了四亿美金, 耗费了七年才完成。 这似乎让你想起古早的 大型主机那个年代, 但事实上,在生物工程领域, 创新的成品也在降低中。 这是一个桌上型的基因测序仪, 曾经,要定序基因需要 花上好几百万的资金。 现在你只需要一个桌机, 孩子们在学校宿舍就可以做。 这是一个名叫"Gen9"的基因组合器, 现在当你试图合成一个基因时, 某个在工厂的人, 会以手动的方式使用吸量管将材料混合, 在一百个硷基对中就会出现一个错误, 而且需要投注很长的时间以及可观的金钱。 这个崭新的仪器, 在一个晶片上组装基因, 不会在一百个硷基对中就出现一个错误, 而是在一万个硷基对中才会有一个错误。 在这个实验室裡,我们将具有全世界 一年的基因合成容量, 一年两亿硷基对。 这有点类似我们从手工制的 电晶体收音机, 到英特尔的奔腾处理器。 这将会成为生物工程界的奔腾处理器。 将生物工程带到 学校宿舍与新创公司伸手可及之处。

08:57 所以这个现象我们在软体、硬体, 也在生物工程领域发生。 所以当我们想到创新, 这会是一个新的基本方法。 由基层出发,人人都有机会, 会很混乱,很难控制。 这并不是件坏事,但和以往截然不同。 我认为过往适用于大型机构的 的原则将不再适用。 现在大部分的人将会在不同的 原则下运作。 《拉力,让好事更靠近》这本书中, 我最喜欢的原则 是它提出从网路中 提取出(Pull)你所需的资源的概念。 这样一来我们不须处理所有杂务, 不须将资源集中存放。

09:31 以我们的安全人员(Safecast)的故事为例, 在地震发生时我毫无相关的知识, 但我找到了尚恩, 尚恩是骇客空间社群的管理者, 还有彼得,是类比硬体的骇客, 制造了我们第一个盖格计数器。 还有丹,在三浬岛核灾之后, 制造了三浬岛监视系统。 这些我在事件发生之前 根本找不到的人才, 但我却在网路上即刻的 网罗到他们,这样或许更好。